五位代表委员热议:寻求就业与需求最佳契合点

2013年03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边是企业求贤若渴,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在劳动力市场的两端,拥有人力资本的毕业生和需求人力资本的企业,都在摸索着、找寻着彼此的方向和位置,寻找二者最佳的契合点。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几位来自企业、经济学领域的代表委员,倾听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与建议。


  “近几年我们每年都要新引进大约800名高校毕业生,在待遇、生活条件上尽可能关照这些‘新知识员工’,除了提供公寓,还配备导师,关注他们的职业成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安进饶有兴趣地跟记者讲起了江淮集团对新进大学毕业生的种种优待。

  说着,安进话锋一转,正色道:“但同时,每个新进入江淮集团的大学毕业生,都要经过在生产一线岗位一年的实习,对这一条无论别人有多大意见,我也是坚定不移的!”

  安进认为,近几年出现的公务员招考高烧不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保障的固有期待,使得部分毕业生感觉在企业工作缺乏安全感。“现在全国一流的高校,有多少毕业生到企业来、到一线来、到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来?”安进表示,作为用人单位,企业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大学生员工是有后发优势的,他们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来源,企业给毕业生的待遇、条件、宽容度都要从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来考量。对大学毕业生来讲,也要有务实的精神,愿意从基层做起,从基本的岗位,锻炼动手能力。“有了这个基础,有了这种情感,毕业生才能够不浮躁,在企业待得住,才能感受到在企业工作是有作为、有意义的,进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