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热议我国高校如何转变行政化倾向

2010年03月09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记者 杨晨光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

  到北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之前,饶子和在全校召开了中层干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许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实验室主任都没有参会。“办公室同志告诉我,因为这些教师都不是副处级以上,所以未能参会。”饶子和感慨地说,“这是典型的高校内部管理行政化倾向。教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他们却不能听到校长布置的新学期任务,这怎么行?当然,这也是我工作中的一个失误。”

  大学校长亲身感受到了行政化倾向给学校办学带来的不良影响。尊重学术权威还是看重行政力量?大学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避免行政化倾向,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话题。

  不能用行政手段和思维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

  “大学校领导的行政级别,只是行政化倾向的浅显表现,它并不带来对大学办学的本质影响。”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说,“大学行政化倾向的本质影响是:大学的管理越来越像政府,大学的管理人员越来越像官员,大学的运行模式越来越像政府机构,进而不按照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办事,用行政手段和思维来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

  曾经做过多年高校教务处长的沈志刚告诉记者,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越来越像GDP,比如科研论文多少篇、科研经费多少万元、科研项目级别多高等,所有这些都是由学校的职能部门去做,这与中央政府考核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考核基层政府的模式完全相同。从学校到教师,都要努力适应这种环境及管理模式,有时就会投机取巧,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沈志刚说:“学校或教师一些弄虚作假的做法,学生心里很清楚,这会导致他们在学习时的责任感大大下降,并对以后的工作缺乏认同感,无形中对学校学习风气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影响。”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