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 不拘一格纳人才

2017年03月06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记者 焦以璇 苏令 易鑫 王强

“不考不教、不考不学”是近年来中考常常被人诟病的焦点。而在山东省潍坊市,升学备考却是另一番景象:初三年级的体育和艺术课照常开设,学生每天照例在操场打篮球。山东省教育厅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开展的17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显示,潍坊的学生负担在全省最轻,但教育质量特别是高考升学率却不降反升。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触及千家万户的敏感神经。山东潍坊,只是中考改革扎实推进的一个缩影。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和系统设计。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全面范围内的推进,让越来越越多的学子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中考改革:变“考啥学啥”为“学啥考啥”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的“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山东潍坊市在高密市推开中考改革。改革包括高中升学考试和学业水平考试合二为一、依据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和考生综合素质等级进行录取、录取时根据各学科成绩等级实行组合录取等多项内容。

湖南省长沙市改变一直使用的分数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绩不再以分数形式呈现,而是以A、B、C、D、E五个等第形式呈现。在实施等级制的同时,有单科成绩位于前千分之一的学生,可以提高一个等级参与录取。与此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将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挂钩。

2015年3月,浙江嘉兴市启动新一轮中考与普通高中招生改革。改革提出统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查)科目和要求;降低考试科目的满分值,并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纳入升学考试总分;以多元招生为模式,减少中考加分项目和分值。

2016年4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新中考改革方案。考试实行“3+3”模式,除数学、语文、外语为必选科目外,考生可从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5门中选择3科参加考试,且必须至少选择一门理科科目(物理、生物、化学)。

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逐步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到2020年左右,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以更好推动中考改革与高考改革相协调、相衔接,发挥中考改革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此次改革进一步突出了“两考合一”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变“考啥学啥”为“学啥考啥”、打破“唯分数论”综合素质评价建档、加分项目大“瘦身”、给地方改革“留白”等几大亮点。

高考改革:从“考三天”到“看三年”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同年在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上海、浙江两地的考试科目将采用“3+3”模式。

除语数外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选考科目,上海采用“6选3”模式,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浙江则采取“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浙沪两地外语考试均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两地高中生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上海高考改革着力于多把“尺子”量学生,浙江高考改革着力于把更多选择权交给学生。两地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为其他省份乃至全国高考改革的有序推进、稳妥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截至目前,除新疆外,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在内,全国已有31个省份形成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从全国来看,上海、浙江以外的省份的高考综合改革启动时间将集中于2017年至2019年。其中,北京、海南、山东、天津等4省份将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

而评价一名学生,不仅仅注重“考三天”,还要“看三年”。除了统考之外,将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合格和不同等级来评判,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减轻不必要的课业负担。综合素质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品德养成、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方面发展情况,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与考试改革配套衔接,在招生录取上,普通高校将依据统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完善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多元录取办法。高职院校将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使学生从高考的竞争压力中解放出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为缩小入学差距、促进教育公平,自2012年开始,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实施了专项计划,实行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扩大招收贫困地区学生的数量。扩增量的同时调存量,要求部属高校和自主招生的学校拿出2%的比例,面向贫困地区农村学生。

除专项计划外,教育部还动态调整“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已缩小到5个百分点以内。

与此同时,新一轮改革剑指“加分造假”,对高考加分进行了一场大“瘦身”。2015年,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

同样,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纸笔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尽早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多的路径。截至2015年,高职分类考试录取比例已达到高职招生计划的5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