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从“三个现象”建言科教体制改革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资金投入不是领先世界创新的唯一条件”
——政协委员从“三个现象”建言科教体制改革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张宗堂)“资金固然重要,但不是获得世界创新成果的唯一条件。如果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管理的理念和战略不到位,科研人员没有淡泊名利和如痴如醉的敬业精神,我们就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会有愧于全国人民辛苦创造的财富。”
3月4日下午,北京国际饭店二楼彩虹厅。政协无党派界联组讨论会上,著名数学家章祥荪委员用数字说话,不到8分钟的简短发言,从司空见惯的“三个现象”说起,“尖锐”建言科教体制改革,引人关注。
他首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2006年,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6000多亿元,占当年GDP的3.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到GDP的4%,按2010年GDP约为40万亿元的基数,若每年增长8%,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就将达1.8万亿元,是2006年的3倍。
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情况几乎相同。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总金额约为35亿元,2010年增加到约120亿元。在此基础上,按保守的每年增长10%计算,2012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5亿元,是2006年的4倍多。
一连串令人警醒的数字之后,会场上变得更加安静,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这位来自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章祥荪委员加重了语气:“我本人很希望在这样一个关键性的历史时刻,展开一些讨论,以有效地使用日益增加的经费。我想谈几个具体的现象,说明对我国目前科教体制进行顶层设计的必要性。”
紧接着,章祥荪委员直奔主题,说出了他长期关注并思考的第一个现象:当社会各界在质疑某些学校的某些教授一年带十多个博士生而难保毕业质量时,一些科研单位却是许多博士生导师苦于没有学生带。
1 [2] 下一页 |

学信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chsi_ches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