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规划纲要

2010年03月08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规划纲要

  ——访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李海伟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面世、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之际,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科院院士、中国第一代高分子学博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少些功利色彩 多些世界胸怀

  记者:在您看到《规划纲要》文本的时候,什么地方让您眼睛一亮?什么地方又让您心存遗憾?

  杨玉良:总体上来讲,这个规划非常“重”。中国发展到今天,整个国家发展方式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对世界和人类的未来担负着越来越大的责任,教育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这是一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纲要,必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规划纲要》文本值得称道的地方之一是其中对于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家、国民对教育的期望,表现得非常坦诚。教育确实存在问题,现在把问题摊开来,进行全民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认为,在《规划纲要》文本中还需要补充修正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前瞻性。我们现在培养的人,十年、二十年之后是社会中坚力量,他们到那时能否担负起与我们国家的地位相符的责任?他们应该能够理解和包容人类的不同文化,能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民很好地对话和交流,并且有能力为国家参与国际各种重大事务。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培养的人能否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未来世界而努力?我想,一份中国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目光不能仅仅面对国内,应该放眼全球,要从中国未来在全球扮演的角色来看,教育必须与此相适应,教育必须有一定的超前性。

  其二,对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理念方面的阐述也需要加强。我们不能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实现某种近期或局部目标的工具,过分功利化和工具化地看待教育容易引发新的浮躁。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包括:一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世界上所有的先进文化;二是开启心智,培育精神,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只有对这个根本目的和理念有了清晰的阐述,然后再具体到学科或教育体系的某个部分,具体到阶段性目标,才不至于在执行中被曲解,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养成人格之事业”。《规划纲要》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必将影响一个时代,但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