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人寿戴皓: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提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残疾人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关注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帮助残疾人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质量,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
一、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残疾人就业增长乏力,《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从2001到2010年九年间,城镇新安排就业从27.4 万人增长到 32.4 万人,农村稳定就业人数从 1553万人增长到 1749.7 万人,均实现了一定增长。但是,城镇新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数量在 2007 年达到高峰(39.2 万人)后,随后三年逐年下降;农村残疾人的稳定就业在 2005 年达到高峰(1803.0万人)后,也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相关数据显示,2007 年至 2010 年,城镇非残疾人登记失业率较为平稳,各年度均在 4%左右,但是残疾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在9%——14%区间波动。因此,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就业总体压力给残疾人就业带来不利影响。近些年来,全国就业形势一直比较紧张,在各方面就业大军中,残疾人始终处于弱势,就业压力更大。
(二)社会就业环境不公正,残疾人往往被歧视。在就业机会方面被歧视;在劳动保障方面不能享受公平待遇;在劳动仲裁方面机制不完善,残疾人排解劳动纠纷多靠信访甚至靠自残等极端方式来维权。
(三)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执行乏力。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相关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现行法规的执法力度不够,对某些就业歧视行为、拒不执行法规的行为,没有强制执行和处罚的措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执法的表率作用不够,据公益机构对30个大中城市调查,在国家机关中招录残疾人比例最高的是武汉,也仅有0.39%,最低的昆明为0.02%,都远远低于1.5%的法律规定。近年来,许多单位采用交残保金的办法来代替残疾人安置。
(四)残疾人整体劳动技能低,残疾人自身就业先天不足。以湖北为例,大学文化程度的仅占残疾人口的0.65%、文盲率为47.6%。
1 [2] 下一页 |

学信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chsi_ches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