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党建

2010年03月08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毫不动摇地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通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升来推动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当前《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谈谈我的看法。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及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坚决贯彻中央要求,不断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党建的工作格局。从1990年开始,基本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党建工作进行总体部署。《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了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切实发挥了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中小学实施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绩。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中青年优秀人才走上学校领导岗位。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教育系统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2008年全国发展学生党员106.7万名,占当年全国党员发展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四是教育系统呈现出持续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高校连续20年保持和谐稳定。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党组织在组织师生员工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参加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同“藏独”等反动势力开展坚决斗争,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成绩,经受了严峻考验。五是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取得新进展。具有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教育政风、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系统党的建设需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既面临着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国际大背景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与交流,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开阔视野、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特别是国际敌对势力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的形式更为多样和隐蔽,使得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坚定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了他们爱党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处于改革攻坚期,处于矛盾凸显期。在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改革攻坚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逐渐凸显,这些都将对师生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特点产生广泛影响,同时对学校党建工作特别是思想理论教育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从教育事业发展看,教育事业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推进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这些都为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党组织进一步凝聚师生员工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身新一轮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学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任务更为紧迫和繁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