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华良委员建议:合理规划科普教育的基础设施

2008年03月11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科技类博物馆为啥一个样

政协委员蒋华良建议合理规划科普基础设施

  本报讯(记者 赵秀红)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中,近20%的城市尚无科技类博物馆,缺乏全国性发展规划,地区间不平衡;展品雷同、创新不足,设施陈旧,模式单一,偏重于科技基础知识和传统常识的传播,对前沿科学和创新成果的传播不及时,对孩子缺少吸引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日前在接受采访时,为我国科技类博物馆“挑毛病”,呼吁合理规划科普基础设施。

  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技类博物馆被誉为“旗舰式”的科普基础设施,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承担着提高科学素养的重任,但我国科普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蒋华良委员认为,未来几年的科技类博物馆建设要把提高整体服务能力放在首位,把资源共享作为主线,按区域统筹规划,布局均匀合理,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他建议到2010年,全国省会级城市基本拥有(或在建)1座大型科技类博物馆。

  “在功能建设上,尤其要重视青少年群体科学素质提高的独特性需求,加强西部和少数民族等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使其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技教育的‘第二课堂’。”蒋华良委员还建议,在机制建设与运行上,要将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用于科普教育,推动优秀项目的联动,同时,通过分展区、分会场等形式,提高展馆利用率,与教育系统建立“三固定”(人员、时间、内容)协作联系,吸引学校安排学生来博物馆上课,搭建探究式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平台。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1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