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侧记

2008年03月07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盛世谱写民生新篇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侧记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 摄

  2008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三十载改革开放征程路,百余年奥运梦想一朝圆。

  3月5日9时,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只是这次不同以往。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胸怀十七大绘制的宏伟蓝图,心系抗击冰灾的满腔斗志,新一届全国人大向着下一个不平凡的5年,满怀信心地迈开步伐。

  阳春三月,草与水同色。“这5年中央和地方投入都很大,我们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得很好,教学楼都是好几层,设备都很现代化!”从祖国大陆最南端边陲的京族聚居地来到首都北京,作为唯一一名京族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东兴市氵万尾村支书苏明芳说,一定要把2万多名京族同胞的声音带到两会上来。

  从天安门广场步入人民大会堂会场,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一步步跨越的不仅是39级台阶,更是跨上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台阶。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以来,新疆教育日新月异。“2006年全疆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奖助学金才3000万,2007年就达到了3个亿!该想的事情国家都替我们想到了!”努尔·白克力的话语中透露着坚韧和信心,解决了硬件问题之后,新疆教育的视野已经投向了更高层次的软件建设。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温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铿锵话语,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眼中,更像是一个树立和谐施政理念的誓言。从过去解决温饱问题的民生需求,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民生问题全面升级而来的,是国家政策指向的全面提升。“这些年来,国家的制度安排、政策措施无不围绕民生做文章,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直指民生!”亲历了免费义务教育从农村到城市的逐步扩展,教育公平保障性措施的日益完善,郑功成对更均衡、更公平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加乐观。

  “温总理的报告听下来,觉得很兴奋!”黑龙江明理楼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孙桂玲,是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聆听政府工作报告,让她倍感激动和振奋。上世纪80年代初从农村出来上高中时,虽然吃的是从家里带来的玉米米查子,但靠着学校每个月补助的5元钱,孙桂玲并未因家庭贫困辍学,而是顺利度过了艰辛而充满希望的高中生涯,因而她深知雪中送炭对困境中的学子意味着什么。“希望‘两免一补’能进一步加大力度,让高中阶段的贫困学生也能得到资助!”孙桂玲满怀期冀地迈出了自己履职的第一步。

  上午12时许,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雄壮的乐曲声中,2970名人大代表走出人民大会堂,或快步疾行,或三五倾谈。新一届人大,新的5年,新的期待,面对即将开启的新征程,他们必将不忘嘱托,不辱使命。(本报记者 柴葳 余冠仕)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