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超:高校招录明年向远郊倾斜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记者:高考方案提出在京高校指标向远郊区县倾斜,今年高考录取会体现这一变化吗?
杨晓超:今年高考录取不会改变。实施的话,预计会是从明年开始。我们设想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从人口疏解角度考虑。目前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市区,远郊区县孩子要上好学校,就要到市里上学,家里人也要过来,城区人口就越来越多。
第二,从资源配置上考虑,作为政府,有义务为每个孩子提供上学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把在京高校一些招生指标投向远郊区县,像北大清华等也将包括在内。这样当地孩子不用进城区好学校,也有进入好大学的机会。
记者:这是一种实现教育公平的考虑?
杨晓超:公平是建立在均衡基础上的。我认为,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公平、减负和均衡,因此均衡是最基础的问题,也是政府的追求。如果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家还是会想方设法上好学校。只有把教育资源均衡化,并进行行政性约束,才能保证公平,否则几年后,择校的现象还是会出现。
今年,我们会把30%优质高中资源投向一般校,原来是15%的比例,这样让一般校上学孩子有机会上优质校。另外,各区县也会加大教育资源均衡化力度,通过9年一贯制、学区制,优质教师校长流动等,把基础做好。
记者:你怎么看待目前在名校周边,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
杨晓超:学区房的形成,在市场化条件下是很自然的,享受优质资源必然付出相应的成本。美国也有这样的现象,优质教育资源周边房价也高。美国原先公立学校教学差异很大,后来通过改革,引进市场化机制,聘请校外教师充实教育资源,有些学校很成功,把流失的学生都吸引回来。
现在一种思路要打破,包括教育和医疗,传统思路是政府举办、管理、运营。其实,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政府主办,也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社会力量管理和运营,借助社会力量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引进社会资源,还可以对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

学信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chsi_ches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