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加“开源”双管齐下破解“就业难”

2012年03月09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二维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就业难,难就业,这不仅是众多大学生的心病,也是千千万万返乡农民工的心病。此次全国两会上,促进就业也成了委员们探讨的热门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当前就业大军数量庞大,为他们“找饭碗”、“保饭碗”是一个涉及教育、民生、民营经济等多领域的复杂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到基层未必没前途”

  “今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数达到250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是青年就业者,也就是大中专毕业生。”3月7日,全国人大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提供了这样一个数据。

  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近年来一直存在的难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张世平认为,要使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尤其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向往“北上广”,而不少委员认为,大学生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到中小城市和基层。

  “我建议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到二三线城市或者西部地区就业。”王晓秋委员如是说。孙太利委员认为,基层工作经历对大学生来讲是宝贵的财富。“很多技工学校的学生没毕业就被企业抢去的事实也说明,到基层工作未必没前途。”

  除了改变就业态度,政策引导也不可少,全国政协委员王超斌在会上呼吁,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解决大学生安置就业的具体的积极政策。一些委员们认为,政府部门除了加强公共服务和培养技能人才外,还应该在地区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把扩大就业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鼓励创业和多渠道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放水养鱼”以保企业来保就业

  保就业先要保企业,尤其是要保中小企业,这是众多委员的共识。

  “以我们公司为例,2009年创造了7.3万个就业岗位,去年一年我们共解决了1.5万名大学生的就业。”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王健林委员告诉媒体,全国八成的就业岗位需要民营企业解决。

  有许多委员认为,当前应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让其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

  要让小微企业吸纳大量就业人群,就得“放水养鱼”,让他们获得充分的成长,近年来,国家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很多的政策支持,但委员们认为,支持的力度还应该再大一些。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很多中小企业对高税负、高成本越来越不堪重负。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带来了一份提案《关于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实施,扶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科学发展的建议》,他们呼吁,将减免税费作为扶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的长效政策,涵养税源,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全国政协委员刘迎霞则认为,税收应该“一减到底”。此外,全国政协委员磨长英希望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缴纳员工社保支出的比例,提高政府承担的比例,让企业的成本降下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就业。

  以针对性培训破解“用工荒”

  用工荒,这是近年来每年两会上的热议话题,其中折射的农民工就业问题让众多委员颇为揪心。而今年,除了用工荒,“短工化”的趋向也引起了一些委员的关注。根据清华大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还不到两年。

  郭涛委员认为,“短工化”现象的出现有一些客观原因,当前劳动力市场上,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主力军,40岁以上的农民工几乎已经很少看到。前者求职除了希望有较高的收入,对于企业的福利待遇、用工环境等等都有很大的期待。而相当多的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任洪斌委员认为,面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首先要做到同工同酬,让他们能够有尊严地去工作、去生活。

  “城乡就业存在歧视是一个难点,政府应当出资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当然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董协良委员说。而在部分委员看来,“用工荒”背后凸显的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因为用工荒更多的是“技工荒”。对此,袁伟霞委员建议政府加大职业培训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由于我国大多数技能型人才都是通过民营企业来教育培训的,李书福委员建议“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这一硬性要求要让民办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也能够享受到,同时,政府部门对民营学校在产权、用地、经费、审批等方面要进一步简单化规范化,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