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幸耘委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非公企业工作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据调查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再加上近几年积累下来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今年要将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农民工失业还可以回家种地,几百万大学毕业生若找不到工作,将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进行调查、走访,现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是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就业的重要目标。近几年来,大学生把经济发达的东部和沿海地区成为就业的首选,调查中发现想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市就业的毕业生占调查人数的29%、25%、23%、13%,而选择到中、西部的人数仅有4%和3%。
二是部分大学生眼光只盯着公务员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眼高手低是就业趋向。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加,这种现象使之未就业人数的日益扩大。
三是就业成本的加大。使部分大学生求职的交通费、自荐材料费、通讯费及服装费等为其家庭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四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流向中小企业。由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暴发,多数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转向中小企业,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自身难以保证,纷纷减员、裁员,致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一是高校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错位。一方面,大学扩招致毕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很难及时就业,企业的一些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多通过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类学习班拿到等级证书后上岗的并且有实际经验,而大学毕业生很难有这样的实践经验。而且人才市场偏重“好”专业,所谓“好”专业或“热”专业,是指当前市场较紧缺的专业,但大学学的专业未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偏好比大学知名度更高。同时在“专业”的基础上,还对大学毕业生的专长很重视,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是用人单位竞相争聘的热点。
二是我国本土大学生面临国际联合办学机构毕业生竞争及海外归来学子对大学生就业的冲击。近年来,高校市场逐步向国外资本开放,各种形式的外国教育机构的进入,产生了更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毕业生将直接挑战我国本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一些留学的毕业生,他们对世界经济运行规则、各国法律、制度比较了解,社会实践能力和驾驭各国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差异的能力和竞争力较强,也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空间。
三是用工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过高。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造成受聘人员的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选人的条件多数为有经验者优先,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越是中、小企业越不愿意选大学生,不注意培养和储备有技术的人才。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生源地域歧视等,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艰难。
四是大学毕业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五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不善于“推销”自己,也没有针对自己的实际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提高就业的机会。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当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高度关注,制定切实可行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同时,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公共职介能力,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发布就业政策、信息等形式为毕业生掌握就业方法,就业政策,就业渠道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是高校要重新调整就业市场,实施中小企业战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竞争较弱的小城镇小单位就业。
四是大学毕业生要重新确定就业定位。要在求职择业中注重面对现实,根据市场的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使之提高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总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全社会各个领域以及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按照“市场调节就业,劳动服务就业、政府指导就业”的正确思路,才能解决好这一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学信网官方微信
微信号:chsi_chesi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