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代表提出:高校毕业生应该积极适应社会
2008年03月12日
来源:新华报业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民生之本,就业的话题在“两会”上从来都是热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日前在人大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今年全国将新增就业人口2000万人,新增岗位1000万个,围绕“饭碗”的竞争将十分激烈。这组数据放到扬州大学校长郭荣代表面前时,他盘算着天天面对的学生们能从“总盘子”中分得多少“羹”?2006年,全国大学毕业生413万人;2007年,这个数字增加到495万人,江苏占了35.5万人,创历史之最。
家长们盼着孩子上大学,毕业了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花钱读大学却难以找到好工作,有些人不理解。郭荣的解释是: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判断需要客观分析,不能用“大众教育”的进口对接“精英教育”的出口。简而言之,入学时家长们希望门槛低一点,就业时盼着目标高一点,这一高一低,无形中调高扭曲了相当部分人的就业预期,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
家长们盼着孩子上大学,毕业了又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花钱读大学却难以找到好工作,有些人不理解。郭荣的解释是: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判断需要客观分析,不能用“大众教育”的进口对接“精英教育”的出口。简而言之,入学时家长们希望门槛低一点,就业时盼着目标高一点,这一高一低,无形中调高扭曲了相当部分人的就业预期,往往会造成事与愿违。
郭荣说,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什么是教育质量,我的理解是在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对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培养。”2006年,郭荣在澳大利亚访问时,曾经碰到一位本科毕业的男生在宾馆里铺床,这位男生的解释是,毕业了先锻炼锻炼,边实践边找工作。这个实例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是我们的毕业生,他们会这样做吗?
“实施扩招政策后,大部分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以江苏为例,高中毕业生的70%都能升入大学,这与过去‘精英教育’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大大不同了。与此相应,整体生源的素质与质量也不再是过去‘掐尖尖’了。”郭荣说,过去是进校人数少,进口小、出口也小,分配层次高;现在是进校人数多,好岗位的出口小,竞争当然会十分激烈。因此,再不能用现今大众教育时代的进口对接精英教育时代的出口了。
郭荣认为,扩招带来了整体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就业结构永远是“金字塔型”的,好的岗位永远是少数。他在美国留学时看到,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很多人工作一段就换岗位,“跳槽”的现象很常见,社会上也没有感到大惊小怪。原因在于,毕业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技能,应对新环境新挑战有足够的适应性。他认为,校园内培养这种能力,就业时秉持这种心态,积极适应社会,应当是摆在学与教之间共同的任务。就业预期,千万不能与扩招规模简单对接,企求“水涨船高”。

学信网官方微信
扫一扫,关注学信网
微信号:chsi_chesicc
微信号:chsi_chesicc
高考热点